前天一学生和家长一上来就问我, “我们就是要去阿尔托(阿尔托大学是芬兰的一所学校,类似ACCD这样的申请难度,甚至要更难,工业设计非常好),你们有什么样的导师,辅导成功率有多大?我咨询过一些机构,跟我说他们有这些老师,能够保证100%录取,你们呢?”实话说我都做艺术留学教育这么长时间了,这样目标导向型需求非常明确的客户我遇到的也不是十位数了,相信其他同行业机构的顾问们也遇到过不少。
只不过,面对同一个问题,有些顾问老师为了抢单,会承诺有导师,有100%的成功率,或者是在机构之间相互打下价格战。无论如何,这些说辞和承诺都是利己而非利他主义。而我,会从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和家长们做分析,坦白说我也有利己主义(我害怕承诺太满,学生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毕竟我不是学校的录取委员会,我也做不了要录谁不录谁的主,而好学校的录取名额都还是有限的),所以我更愿意让学生和家长们能够接收到最真实的信息,我们一起配合好,解决困难并达成目标,因为双赢win-win“能去最好的就不去第二好的”是我们的目标,为学生申请一个保底的院校被录取了也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有成就,不会让我们觉得把教学这件事情做到有价值了。除非学生和家长们已经与自己达成妥协,“我们也不想去特别好的,太累了,去个差不多的是孩子自己想学的专业就行”,那我们的高要求反而会物极必反,还不如慢工出细活,让学生学到一些真本事。
回想从事艺术设计留学教育的这八年,什么样的客户我没见过呢?无论是正在读的还是已经工作的,优秀的、一般的、迷茫的我也都了解过。有时候我会慨叹拼爹拼娘真好,有时候我更惋惜,拼不了爹娘,那在当下和未来都是“超级个体”的情境下,明明我们可以抓住机会与时间让自己成为“超级个体”,却就是甘愿让自己沦为那平庸的大多数。但是,无论哪种方式,最要紧的就是快乐,毕竟高手都是少数,反正我的目标是先成为一个高手。
一直也被学生和家长们催问,“孙老师,怎么都不见你写一篇工业设计的专业和学校分析的文章呢?”刚好趁着阿尔托工业设计咨询的这个case,我现在就正儿八经好好来写工业设计吧。
就像我前面说的,哪怕我们承诺不了给你最好的学校录取保证,但却能保证给你最好的学习体验和能力培养。比如我们有精挑细选具有教学经验的ACCD / UCLA / NYU的导师团队,每个假期都有来自顶级学校的优秀学姐学长们组织seminar,完全衔接国外的上课环境与团队协同。
不管你要去哪个国家,喜欢哪种生活,或者希望的学制是2年还是1年,你都应该了解全球最好的院校。因为艺术与设计是不分国界,且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看著名的设计事务所都是分布在欧洲、美国纽约和西海岸,亚洲上海、东京、北京等。对于每一个从事艺术与设计的人来说,都要培养自己用全球视野去创作,同时要依靠接地气的设计产生价值(比如优化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新的有效方案等)。所以学设计做设计,就是无关乎在哪,要能够浏览全球的设计,更新设计理念和方法,保有自己的专业实力。不管申请哪一所学校,都能够从专业而不是学校排名的角度出发,让自己学到知识,做好作品。
美国
ACCD 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RISD 罗德岛设计学院
GIT 佐治亚理工学院
Cranbrook 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CCS 美国创意设计学院
英国
RCA 皇家艺术设计学院
CSM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ECA 爱丁堡艺术学院
Coventry 考文垂大学
北欧
芬兰 阿尔托大学
丹麦 皇家艺术学院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荷兰 埃因霍芬设计学院
瑞典 于默奥大学
日本
多摩美术大学
武藏野美术大学
千叶大学
东京工业大学
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
加拿大
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学院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西蒙菲莎大学
(除了日本需要日语,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只需要英语就可以的)
作品集最模仿不来的就是设计思维和创作逻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和导师问学生们如何做research,他们说靠百度和behance,然后就没了。这不禁又让我想起来去看央美研究生毕业展的时候,很多学生明明作品也还不错,成品也都挺丰富的,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所以要做好作品集,最关键的是要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还能够:
1)扩大做research的工具,并且research之后,要对调研的信息做整合、梳理与分析,得能够分析除成品以外,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努力和工作量,思维导图以及内在的知识体系。
2)先想好要做什么,怎么做,再去一步步实验着做。就跟写文章一样,不是你突然有个点子就一定能段落成文,都得想好了写什么主题,从哪些方面来写,每一方面输出什么观点和价值,有什么例子来支撑,以及如何创新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
做作品集也是同理,学设计更需要贴近需求,出其不意,每个人都能基本看懂,还感觉有新意,有价值,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要进一步了解的意愿和需求。
3)有事没事多看看学校官网,多看看在校生的作品,以及毕业校友们的作品和成长经历。你会发现这些人经历中非常相似的部分都是有主见,能吃苦,逻辑清晰。如果你也是一个比起将作品呈现做到100分,宁愿将设计思路和主题做到100分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被学校录取。就正如面试一样,一个看起来样样都很完美,经验很丰富的人最终还是敌不过一个看起来虽不完美但职场素养很高很有潜力的人。学校录取学生也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让学校看到你有成体系的思维逻辑,你有独特的创作视角。
我来分享一个我们申请18fall入学的学员案例。这位学生是0基础,转专业,申请北欧交互设计的研究生(北欧是除了日本以外申请录取最难的地区了)。学生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有一个传播学的硕士学位,进入我们机构时离申请也就只有4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在北京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实地辅导,分别拿到了阿尔托、奥斯陆等学校的面试机会;同时学生也申请了人机交互专业,将自己国内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学分分别转入学校,现在已确定要去就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人机交互了。
学生来到我们机构,是画画也不太会太多,软件只会一丁点,但学生的优势是有逻辑,对一件事情或问题有自己的认知与看法。比如我们围绕相亲这件小事,先是进行了大数据的搜集与现状整合,明确当代青年相亲疑难的主题,以及这个项目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基于此做了一系列的相亲画报。非常讨喜,既反映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又通过特殊的方式让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传播和交互性,创建了不同的相亲场景,让用户有代入感。虽然导师们都觉得学生的作品很适合申请英美国家,但因个人原因,学生最后没有选择申请美国的学校。
写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明白了。不过一些学校还是有自己的录取偏好的,比如RCA综合我的观察,不管什么专业,总体上还是喜欢录取名校背景,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或者个人背景与现在的申请专业冲突反差很大的学生。爱丁堡就要严谨很多,面面俱到,希望申请者每一个细节都要做精做到专业;ACCD则希望作品中有项目是能直接进入市场进行销售的,并且希望看到学生有直观的市场数据做补充等等。